课外辅导已成刚需,究竟是谁的刚需?
发布者:永发保险柜
首先看学生。学校和机构的双重作业压在学生的身上,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?在采访过程中,记者发现背负重压的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苦读学习型。这类学生一心只有学习,他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,对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,并且学校的学习进度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,相比而言,辅导班超前的课程进度和作业难度对他们而言更具挑战性;第二类是随波逐流型。这类学生并没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,一般都是家长主导课外辅导安排,让学就学,但效果远不如第一类学生好;第三类是苦苦挣扎型,这类学生一般学习比较吃力,往往为了应付学校和辅导班双重作业压力弄得身心疲惫。
中国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,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PISA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统筹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,从2000年开始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15岁学生的阅读、数学和科学素养进行测试。早在2009年和2012年PISA测试中,上海市均作为试点参与,并取得了全球第一的优异成绩。然而,闪闪发光的成绩单背后,是孩子们“严重超负荷”的学习状态。2012年,PISA测试中,除了“学业成就世界第一”以外,上海其实还获得了另一个世界第一--学习负担世界第一。据PISA测试数据显示,上海学生平均每周校内上课时间为28.2小时,在65个国家(地区)中位于第九位,但平均每周作业时间13.8小时,为全球第一,远超OECD国家每周5小时的平均水平。这种情况在其2016年底公布的2015年PISA测试结果中,仍未见有明显缓解。
这一点在“中国教育小康指数”历年调查数据中也有所体现。按照惯例,“2017中国教育小康指数”再次请受访家长对中国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排名,结果显示,学生负担重由去年的第八名大幅攀升至第四名,42.9%的受访家长选择了此选项,同比提高了22.7个百分点。
“披星戴月”“起早贪黑”“白加黑”“五加二”,孩子学业负担过重,家长虽然心疼,但往往难改初衷,因为相对于那份心疼,更紧迫的是眼前的现实。
培训机构最早出现时,是针对跟不上学校学习的学生,因此,其基本定义是“补习”,但现今培训机构早已超越了“补习”的定义,成为超前教育。
“暑期的数学尖子班已经把初三数学过了一遍了,并且听女儿说,因为报班的同学太多,当得知某一知识点大多数学生已经通过辅导班事先掌握了,老师通常会简要带过,结果没报班的同学特别吃亏。”秦文向记者坦言,“真的是花钱买心安,不敢不报。”
更加残酷的现实是激烈的升学竞争。学校分三六九等,进入不同的学校,代表着孩子可能拥有不同的未来。“家长们能不争先恐后地‘撸起袖子加油干’吗?”秦文表示,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老话--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课外辅导热,其实折射出的都是家长们的教育焦虑。
文章来源:永发保险柜 http://www.yongfash.com